張谷英村,屬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(zhèn),位于湖南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,地處岳陽、平江、汨羅三縣市交匯處。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筑。專家認為,張谷英村建筑規(guī)模之大,建筑風格之奇,建筑藝術(shù)之美,堪稱"天下第一村",現(xiàn)存完整的有西頭岸、王家塅、上新屋等處,分別建于明、清時期,建筑形式和風格保持一致,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,至今已存在了600多年。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。 歷史沿革
相傳明代洪武年間,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,見這里層山環(huán)繞,形成一塊盆地,自然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。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,他經(jīng)過細致勘測后,選擇了這塊宅地,便大興土木,繁衍生息,此地原名“渭洞村”,子孫們?yōu)榧o念始祖,改名為“張谷英村”,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。 張谷英村幾經(jīng)滄桑,基本上保留了原狀。比較完整的門庭有“上新層”、“石大門”、“潘家沖”三棟,規(guī)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、會面堂層、祖宗堂屋、后廳等“四進”及其與廂房、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。順著屋脊望去,張谷英村整個建筑就變成了無數(shù)個“井”字。廳堂里廊櫛比,天井棋布,工整嚴謹,青磚花崗巖為輔。 從高處眺望,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,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,河上大小石橋47座。屋宇墻檀相接,參差在溪流之上,形成“溪自階下淌,門朝水中開”的格局。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,廊里鋪有一條青石板路,沿途通達各門各戶,連接每一條巷口,巷道縱橫交錯,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,最長的巷道有153米,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“天晴不曝曬,雨雪不濕鞋”。圖案有喜鵲、梅花、猛曾之類,栩栩如生。 張谷英村現(xiàn)住有658戶,2169人,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、27代子孫。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里,謹守著先祖“識時務、順天然、重教育、興禮義”的遺訓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繁衍生息幾百年,世傳不衰。 據(jù)記載,張谷英村發(fā)展至今已經(jīng)過了600多年的歷史,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說:張谷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,它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、平民意識、建筑藝術(shù)、審美情趣之精華于一體,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價值?脊艑<艺J為,張谷英村建筑規(guī)模之大,建筑風格之奇,建筑藝術(shù)之美,堪稱“天下第一村”。 張谷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。整個建筑群由當大門、王家塅、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。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,清代兩次續(xù)建,F(xiàn)有巷道62條,天井206個,總建筑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,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?傮w布局依地形呈“干技式”結(jié)構(gòu),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,各個單元自成庭院,各個庭院貫為一體。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,采光、通風、防火設施完備。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,重禮儀、教育。村人以讀書為榮,以不識字為恥,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。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、舉人7人、貢生6人、貢員1人、佾生1人、庠生45人、太學生33人,當代大學生240多人、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。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書,也精武術(shù)。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。 張谷英景區(qū)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點之一。 村落布局 各片建筑均為一“豐”字平面布局,縱軸一般由三至四進堂屋組成,多的可達五進?v軸兩邊并列伸出三至四道橫向的分支,每一分支又由三至四進堂屋組成。各進、堂屋之間由天井和屏門隔開,堂屋兩邊為廂房。每片房屋和每組堂屋之間均有巷道,既為分割線,又可交通聯(lián)系,把各片房屋聯(lián)為一個整體,四通八達,晴不曝日,雨不濕鞋。由于大片房屋相聯(lián),采光排水全靠天井,故堂屋之間,據(jù)統(tǒng)計,大小天井為208個。廁所、畜圈均擇邊隅設置。 整村坐落于四周環(huán)山的盆地之中,盆地中一小山形似龍頭,故名“龍頭山”,兩邊各一小溪,在龍頭山前匯合。龍頭正前方有一直徑約3米的天然巨石,稱為“龍珠”,被認為“龍脈”所在。主體建筑便環(huán)繞龍頭山而建,正門“當大門”處在龍頭山前面,正對龍珠。原有溪水成半圓形環(huán)繞于當大門之前,門前成八字形建有兩座石橋,稱為“龍須”(現(xiàn)溪水改道,橋已拆)。“龍頭”、“龍源”、“龍珠”,形成“巨龍戲珠”的形勢,構(gòu)思頗具匠心。 其建筑具有較高的技術(shù)和藝術(shù)水平。堂屋中軸天井處設裝修精美的木質(zhì)屏風。梁枋上花紋雕飾,屏門掛落,窗欞圖案均很精美。村中溪流回環(huán)曲折,石橋縱橫,具有水鄉(xiāng)情趣。確為一處少見的大族聚居村落。 主要建筑 上新屋,石大門,潘家沖 張谷英村比較完整的門庭有"上新屋"、"石大門"、"潘家沖"三棟,三棟門庭各自分東、西、南方向設置,主庭高壁厚檐,圍屋層層相因,分則自成系統(tǒng),合則渾然一體,總建筑面積1.08萬平方米。規(guī)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、會面堂層、祖宗堂屋、后廳等"四進"及其與廂房、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,可以說,張谷英村整個建筑由無數(shù)個"井"字組成。廳堂里廊櫛比,天井棋布,工整嚴謹,格局對稱,形式、尺度和粉飾色調(diào)都趨于和諧統(tǒng)一,體現(xiàn)出高超的建筑技藝。建筑材料以木為主,青磚花崗巖為輔。 天井 大屋場中最大的一個天井,大約有22平方米,既可以采光,又可以通風。天井內(nèi)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花壇。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,雨水可以從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里去。一般天井的左右兩側(cè)房屋對稱。正面的會客堂屋比較高,常達10米左右,屋里冬暖夏涼。正屋后面是偏房,用來作牛欄、豬圈、柴房、谷倉和堆放農(nóng)具,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里乘涼和嬉戲。 當大門 張谷英村的樞紐是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的當大門。盡管當大門不是張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筑,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。 所謂當大門,取意于大門兩側(cè)的石鼓,也就是門當。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、家勢越大。門上方的橫梁叫"戶",表示一戶人家,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,二者合起來就叫做"門當戶對"。 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,甬道兩側(cè)各有一個水池,被稱為"煙火塘"。塘中水波蕩漾,堪稱一道景觀。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,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。當大門堂屋的布局是"五井五進","井"指的是天井,"進"是指堂屋的間數(shù)。五井五進是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,五間堂屋構(gòu)成的。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,每到年節(jié),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里舉行祭祖活動,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,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。 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“世業(yè)崇儒”四個大字,讀書隆禮成為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,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。于是,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:“不求金玉富,但愿子孫希”;“遺子黃金滿瀛,不如一經(jīng)”;“忠孝吾家之寶,經(jīng)史吾家之田”;“子孫雖愚,經(jīng)書不可不讀”;“寒可無衣,饑可不食,讀書一日不可失”……于是,位于當大門第五進西邊的青云樓,從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,當年“泥腿子”在門外洗腳進房,讀罷詩書又挑起糞桶干活去了……73歲的張正國是張谷英的第22代孫,在自己43年的教書生涯中曾擔任過渭洞中學的校長。 龍珠石 龍珠石直徑約三米的天然巨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,恰恰與張谷英村大屋后龍形山龍口相對應,所以故稱為龍珠石,同時也與其身后的古建筑群一同形成了龍戲珠的格局。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于清順治十二年,是連接江西和岳州的古驛道。 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,廊里展有一條青石板路,沿途通達各門各戶,銜接每一條巷心。從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留下的足跡,可見當年是多么的繁華。 百步三橋 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,這橋又叫“張谷英橋”。百步三橋建于清嘉慶年間.位于張谷英古建筑群中部,橫跨渭溪河,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,依渭溪河水回環(huán)曲折之勢,搭起三座花崗巖石板,平橋。橋隨水轉(zhuǎn),人在橋上過,腳如水上漂:同時,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。石橋兩岸建筑鱗次櫛比,橋下流水潺潺,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(xiāng)圖畫。 因為橋共有九段,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,共二十七塊長條石,正好“張谷英”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。這橋的的設計,寓巧于拙,視石如術(shù),打眼穿榫.巧奪天工。 交通: 長沙汽車東站有發(fā)至張谷英鎮(zhèn)的汽車,每天一趟,發(fā)車時間為下午1:50。 從岳陽縣城到張谷英新建的三級柏油路,全程開通。 岳陽市城區(qū)車站每天都有到張谷英村的專車,票價17-20元,車程約1個半小時。 |
鄉(xiāng)村旅游網(wǎng),鄉(xiāng)游天下®旗下網(wǎng)站
鄭重聲明-:本站部分圖文內(nèi)容取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您若發(fā)現(xiàn)有侵犯您著作權(quán)行為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(quán)作品、停止繼續(xù)傳播!
網(wǎng)站運維:鄉(xiāng)游天下(北京)旅游文化發(fā)展有限公司
合作支持: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茶文化研究院
新聞熱線:010-89941990 1336 6637 678 郵箱:zgxclyw@126.com
Copyright © 2016 鄉(xiāng)游天下 crt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備19025435號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602004981號鄉(xiāng)村旅游網(wǎng),鄉(xiāng)游天下®旗下網(wǎng)站
鄭重聲明-:本站部分圖文內(nèi)容取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,您若發(fā)現(xiàn)有侵犯您著作權(quán)行為,請及時告知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(quán)作品、停止繼續(xù)傳播!
網(wǎng)站運維:鄉(xiāng)游天下(北京)旅游文化發(fā)展有限公司
合作支持: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茶文化研究院
新聞熱線:010-89941990 1336 6637 678 郵箱:zgxclyw@126.com
Copyright © 2016 鄉(xiāng)游天下 crt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京ICP備19025435號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602004981號